第27章 鬼才老徐(第3/4 页)
而且为了分权和制衡,一般都是由3个太监共同管理负责。
历史上的南京守备,始设置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下旨让靖难功臣,襄城伯李隆,协助太子朱胖子留守南京,处理南京军务。
也就是从襄城伯李隆开始,便有了守备制度的雏形,
襄城伯李隆,可以说是第一代南京守备的负责人。
成祖朱棣最后一次北征于途中驾崩,
仁宗朱胖子即位,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为了确保南、北两京的局势稳固,
尤其是南京并没有皇室驻守,
故仁宗朱胖子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派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同时让南京勋戚襄城伯李隆协助太子朱瞻基留守南京。
因为南京太过重要,而太子不可能一直留在南京,这才是南京守备制度出现形成的根本原因。
在仁宗病危,太子朱瞻基北返登基为帝的这一年多时间,南京守备都是由南京勋戚襄城伯李隆负责。
宣德元年,皇帝朱瞻基平定汉王叛乱,彻底坐稳皇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调整陪都南京的机构设置。
因为陪都南京实在是鞭长莫及,皇帝朱瞻基为此,采取了多种方式加以制衡,
以守备大臣、守备太监、参赞机务三人共同管理陪都南京的大小事务。
同时,又单独设置了操江提督,以确保盐政的正常运行。
至于南京的六部和其他衙门,则基本上都是闲职,没有什么太多紧要的政务。
一般情况下,担任南京六部尚书的大臣,都为在朝失势者,讲得体面一点就是把他们放在南京养老,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发配南京让他们远离京师北京的最高权力中心。
而这,却正是我们的机会,王爷我们可以假借,在和内阁和孙太后得争权之中失败,把我们的人调往南京六部,担任南京六部尚书!”
说到这里,徐有贞特意停顿了一下,看了一眼雍亲王朱祁镛。
看到王爷朱祁镛点了点,显然是认可了自己所说的,“明争暗谋”,
之后徐有贞继续说道,
“王爷,南京的最高军政处就是南京守备处,
南京守备处共设有守备大臣、守备太监、参赞机务三个岗位。
虽然守备大臣是南京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