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有毒的“清流”(第1/9 页)
清流党是清朝末年京师官场上的一个松散团体,绝大多数人是翰林出身。他们关心国是,针砭朝政,崇尚气节道义,憎恨贪官污吏;对外交涉主张强硬态度,反对妥协;文化上与西方势同水火,独尊孔孟。
清流党圈子里的人经常聚会,他们议论时政,并经常以联合上折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官场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表面上故作魏晋文人的狂狷之气,动不动就弹劾那些触犯了纲常御律的大臣。一时之间,在京师之地声名鹊起,让一些行为不检点的权臣恨之入骨,闻之色变。
自恋者的“独清几率”
“清”字很早就与德行、政治操行联系在一起,《楚辞?渔父》中的屈原,“行吟泽畔”,面对渔父,感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但渔父劝他要面对现实,去适应社会。水之清浊尊卑,各有各的用处。《孟子》里也记录了这段故事,但一个字都没有提到屈原,咏唱“沧浪之水清兮”的智者也从“渔父”变成了“孺子”。如果我们要归纳中国古代士人最基本的生命情调与生存方式,可以用一句话,那就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在这种生命情调、生存方式支配和现实政治生活环境的催迫之下,归隐就成为古代政治生活中相当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是对建功立业和个人价值的自我体现、社会责任和个人自我关怀的重新认识,在天下“无道”和个体“穷”的前提下所作出的无奈选择。官员大面积地隐退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元朝时期,文人宁愿出世,也不愿意入世为官。
元朝建国后,成吉思汗的继承者们让自己的权力结构陷入了重重的怪圈之中。
这种怪圈主要来自于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科举停废,补充官吏只剩下了荐举一条路,本来就不是固若金汤的“权力安全阀”一度被打破。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已使人们变得不那么单纯的时代里,荐举无疑大开官场奔竞之门。在只有荐举一条路可走的情况下,胥吏进入仕途的成功概率得到了放大,毕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庞大的胥吏阶层,成为元朝官僚的重要后备队伍。而胥吏的主要成分,大部分是曾经奋斗在科举第一线的士人。谁能料到,权力易主,曾经疯狂追求的功名理想化为了泡影。
放下八股复习资料的士人摇身一变成为国家权力底层的胥吏,也算是打开了向权力上层奋斗的通道。
元朝建制以来,读书人通过从事吏职进入官场,也就是由“由刀笔吏得官”。由吏而官的做法,应该是元代士人的主要出路。
元代废止科举制度,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