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士绅政治(下)(第2/4 页)
重的问题,其中情形恶劣的三个县的县长直接以玩忽职守和贪污名目就地免职;账目有疑虑的县更有38个;最终只有六处县没有查出任何问题。
而这还仅仅是这些前清官吏所熟悉的领域,就有如此多的不称职。在刘继业非常关注的新式教育中,除了江宁、苏州、江阴和常州四处地方的新式教育办的很顺利之外,江苏其余各县的新式学堂办得非常杂乱无章。
有的县城根本没有新学堂、有的县城直接将私塾的教四书五经的老师请来,挂上个某某新办小学堂的名号就充当新学堂了。实际上里面教的还是老一套的东西。更有甚者,通过民政部之手下发的教育经费也被各地县长私自挪用,问题非常多。
这些问题刘继业都曾专门与张謇探讨过,不过大部分都被张謇认为是管理上不可避免的‘成本’。除了在处理那几个实在恶劣的县长问题上达成一致,张謇并不认为有由省政府建立全面监管各地县长的制度的必要,反而认为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在于‘地方自治’,在于用地方的士绅们来监管这些地方官。
这便是张謇与刘继业在思想上的分歧在政治抉择中的表现。
正是因为在民政部体系下,这些前清官吏在办理新式教育上极为糟糕的表现,才促使刘继业决定与袁世凯谈判将最为重要的教育领域的管辖划归都督府。
也正是因此,刘继业并不怎么愿意参与张謇的话题当中。
也是为了避免无谓的争执。
张謇也意识到在前清官吏这一点上,刘继业的看法与自己并不相同,不过这并非是关系到大是大非的问题,他张謇也不觉得有必要在这点上必须达成一致。
正所谓求同存异么。
其实张謇与刘继业分歧虽有,而且不小,但是在实业方面的共识却同样多。
张謇所主张的棉铁主义与刘继业的工业化发展不谋而合,均主张强调先发展以棉铁为代表的轻工业和重工业,以此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对外既可抵制进口,对内又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同时可以增强国防实力。
而达成这一主张的方式,也以整合金融业,建立大型资本集团与国家共同统筹经济。
在刘继业看来,虽然目前自己还挂名在‘统一党’内,但未来在政治上必然将与张謇渐行渐远。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后将主要集中在实业领域之中。
“季直此次北上出任工商总长,可与荫廷互相配合,如此我在地方、你二人在中央,再加上三联集团之平台,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