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南北议和(二)(第3/4 页)
?”
江苏光复后,文学社正式公开化,张謇等立宪派人士对此组织并不是很感兴趣,大部分人甚至将其当作会党一类的组织。虽然张謇对刘继业暗中组织了革命组织却不告诉自己而感到不满,却也不可能因此与之翻脸。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文学社却越来越活跃,不仅到处派人宣传、市面上还出来了不少关于文学社的书籍和小册子。从这些小册子上,张謇等立宪派才明白感情这文学社居然还有政治主张?信奉什么国家主义?
对于国家主义,张謇十分看懂了六七,说实话内心深处对其是有认同一面的。盖因张謇本人属于资本家范畴,在国家主义理论中是需要拉拢的对象,而且张謇本人也颇为重视职工福利待遇,他作为晚清状元还是保留了不少儒家的思想,对国家主义提出的社会公平、发展工业都赞同。然而,张謇又是坚定的立宪派,对国家主义所透露出来国家至上这种近乎独裁的观点,却颇为反感。
除了张謇之外,江苏的立宪派们都或多或少地在不同层次对这一国家主义有意见。
刘继业自然不会将后期土地改革、社会改造的东西在革命初级阶段就拿出来,但是只是在字句之间所透露的些许信息,却已然使得不少士绅为之紧张了。
大体而言,清末的立宪派主体可分为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居住在省城内,多少接触参与了新政实业,已初步具备了资产阶级意识的士绅,这类人以张謇最为典型。这些人虽然基本上是各地立宪派的骨干,却并非人数最多的。真正构成立宪派广大基础的,还是以居住在各府、县、乡的乡绅为主。这些乡绅大部分还保留了儒家思想的意识形态,绝大部分都有科举功名在身,多是片面地接触了新政的某一个方面,其立业之本依然是农业和手工业,因此自身传统乡绅的属性多过新式资产阶级属性。
简单地讲,就是立宪派是由少部分资产阶级雏形为领导,配之以广大有文化的旧式地主而组成的。
相比资产阶级能够赞同国家主义不少主张,甚至未来有接受国家总调控的可能,旧式地主出于自身立场就会对什么平均啊、什么剥削啊、什么剥削啊、什么平等之类让泥腿子与自己平起平坐的的主张非常不感冒。
上下有别,尊卑有序,这是儒家的纲常,若是底层的泥腿子要与秀才老爷平起平坐,这岂不是斯文扫地么!
当掐你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革命党人中颇有些市场,同盟会的民生主义亦吸取了不少主张,不过在大部分立宪派人看来还是不甚满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