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新旧(第2/4 页)
卖儿卖妻把祖田也给丢了,只能当乞丐。又如远方表哥本也是殷实人家,却年少轻狂被当地失地农民所骗,入了赌场输完又输,最后数百亩田地都入了他人手中。言下之意,那些破产农民无甚好同情的,都是些为非作歹的地痞;是因为他们自身品端不好所以才会破产失地,并且造成连锁反应顺带败坏了当地民风,连好人家都被这些人哄骗遭殃。
而底层的士兵却会讲述自家如何悲惨,一年所得泰半上交,种水稻的却连白米饭也吃不起。尤其是佃户出身……不,文学社如今一千六百名成员中一个佃户出身的也没有,最多是家中有佃户亲戚。从这些人口中,刘继业亦得知了佃农的悲惨境遇。
有些良心的地主收四成左右的租子、而那些无甚良知,双眼只盯着钱看的地主,所收的租子能高达七成五!佃农幸苦劳作一年下来根本留不下几块钱,一旦遇到天灾没有任何抵御风险的能力,只能借高利贷,最后债务缠身卖儿卖女。
农民由于一年所得不足,又由于遭到官府和地主的双重压迫使得抵御风险能力非常低,这是农村普遍的问题,只是这一问题在佃农身上尤其严峻。
为了找出能够解决农村问题的办法,刘继业曾在文学社内组织了好几场讨论,将不同阶层的人分入不同小组,各自给出解决办法和理由。在这些讨论中,可以很鲜明地看到阶级不同带来的解决方案的明显区别。
上层的军官们认为官府应该减免农村的税捐,大力发展水利设施,引入新式的农具,亦有一个小组提出应该引入西方的化肥来提升农村生产力。低层的军官和士兵则有更多人主张限制租子、甚至有人提出应该将农田重新分配。
相对而言,由于都接受了初等的国家主义理论,文学社内的军官和士兵相比其他同一阶层出身的人而言,更能够接纳新式思想。
这些讨论时而激烈、时而平和,但由于每次都有文学社高层在因此都还算有序。在数次讨论之后,刘继业、蒋方震以及张孝准等人最终从无数方案和讨论中得出了一个大致的改善农村情况行动方针;一方面通过引进新式农具、机械、化肥来提升农民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必须通过强力手段削减租金和限制高利贷利息。
正是定下了这一方针,刘继业才会想到借三联钢铁厂产能过剩的名义,而极力主张三联集团开始向农村销售新式农具,开始逐步实现方针的第一个部分;通过引进新式农具等更有效率的生产方法来提升农民的生产效率。
减少租金部分需要等未来掌握了政权后才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