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第10/12 页)
再有表面上荣辱悲喜的心理?一个人以道义自在,自然不会随便给人以眼色。时至今日,隐遁山林已不可能。仗义仁侠的传奇也不易再见,但人实在不能没有澹泊之志、侠义心肠。
去思苦亦乐随心热亦凉
热①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②上;穷③不可遣,而遣此穷愁,心常居安乐窝④中。
【注释】①热:暑气。②清凉台:冲和沁凉的心地。台,器物之底座。在此指心地!。③穷:贫穷。④安乐窝:舒适称心的处所。宋史邵雍传:“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日安乐窝。”
【译文】暑气不用特意驱除,只要除去这烦躁的情绪,身体就常处在清凉台上。贫穷不可勉强排遗,只要遣去对贫穷的忧愁,内心就常处在安乐窝中。
【评析】“心静自然凉”,这句俗语足够在此作最简洁的说明。至于贫穷,本来说是无可奈何的事,但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人穷志短。因为一旦志短,则贫穷永远紧随身边,而且整个人格也跟着丧失殆尽。
居安思危处进思退
进步处便思退步,庶免触藩之祸①;着手②时先图放手,才脱骑虎之危③。
【注释】①触藩之祸:进退两难的祸害。易大庄:“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因以触藩喻进退两难。②着手:下手,即动手进行。③骑虎之危:不能中止的危险。隋书后妃传:“大事已然,骑犬之势,必不得下。”谓下则反为所害。不只论骑虎,皆喻事之不能中止。
【译文】顺利的时候就要想到后退的路,才可以免去进退两难的祸害。动手时先要计划停手的时机,才可以除去骑虎难下的危险。
【评析】凡事有进就会有退,必须事先有所打算,才能免去进退两难之祸,甚至骑虎难下之危。“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任何事物都有其循环的道理存在,而人在得意之时,最容易忘记这种道理,迈开三步就想再前进五步,做了三分就想再加上五分,不会适时地见好就收,等到过了头,身不由已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贪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
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权豪自甘乞焉;知足者,藜羹旨于膏梁①,布袍暖于狐貉②,编民③不让王公。
【注释】①藜羹旨于膏梁:藜羹,藜草烹调的菜汤;旨,味美曰旨;膏梁,喻珍美之味。孟子告子:“言饱乎仁义,所以不愿人之膏梁之味也。”②狐貉:狐貉之皮制成的皮衣,喻华贵的衣服。论语子罕:“与衣狐貉者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