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第10/15 页)
【评析】每个人都容易成为一个利己的人,而不容易成为利他的人。但是处世久了,当可以了解,并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斤斤计较。有时处处为己,不见得能快乐,也不见得能占到多少便宜,反而招人怨恨。因为人在为己时,往往侵犯甚至破坏了他人的利益,他日别人逮到机会,也不予你方便。所以做人要宽厚,多为他人着想,能帮助他人的时候,不要吝于伸出援手,至少也要无愧于心。
读书是自己的事,读得好,学问是自己的;读得不好,别人无法帮你读。但是,“学问为济世之本”,学问不扎实,任凭理想多高,也无法实现,即使有再好的机会,也没有能力把握住。
父母、亲戚、朋友,虽然能在各方面扶助自己,但是惟有读书,是他们帮不上忙的;因此,一定要切实地要求自己读好书,掌握真实本领,才能谈自我实现与服务社会。
勤以补拙,俭认济贫
【原文】贫无可奈惟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注释】惟:只有。妨:阻碍,有害。
【译义】贫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只要力求节俭,总是还可以过的。天性愚笨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比别人更勤奋学习,还是可以跟得上别人的。
【评析】人总有穷困潦倒的时候,这倒不一定关乎才能。有时时局动荡,有时怀才不遇,有时甚至经商失败,都可能使人变得十分贫穷。贫穷的日子长
短不定,如果不节俭,很可能连短时间的贫穷也挨不下去。所以人处贫穷中更要节俭,再慢慢谋求宽裕之道,只要认真做事,总能勉强过活,而不致在贫穷的逼迫下失了正道。有的人天资聪颖,单一反三;有的人却天资愚蠢,不能一下子把很多事情学好。天资愚钝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人的聪明有先天的能力,也有后天的经验。有的人先天的条件很好,却不知后天努力,再好的天赋一旦荒废,和愚蠢的人也无差别。有的人天资不好,却努力勤学,充实自己的经验,聪明的人做一遍,他做十遍,以后的成就却比聪明而不学的人大得多。这就说明了努力和勤奋的重要性。
知足者,得其乐
【原文】凡事谨守规模,必不大错;一生但足衣食,便称小康。
【注释】规模:原有的法度;一定的规则与模式。
【译义】凡事只要谨慎地守着一定的规则与模式,总不至于出什么大的差错。一辈子只要衣食无忧,家境便可算是自给自足了。
【评析】这里讲的是一种守成之道,自足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