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是非分辨和信仰(第2/4 页)
显示伟大,结果胡人给创造出了一个天王的称号。像是石虎就自称天王,搞得其余胡人不称天王就觉得矮人一头。如慕容皝也抛弃燕王这个一点都不显得霸气的称呼,改称为燕天王了。
刘彦可没有胡人的那些毛病,更不会像是一些草头王,他是来自一个讲究“低调”的岁月,讲的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对于他来讲,王号什么的就是一个称呼,时机到了是水到渠成,时机没到自己搞自封又是个什么意思。
怎么去处理阳裕带人围堵孙绰?没有闹大之前是慕容燕国与东晋小朝廷的麻烦,等打起来之后才会是刘彦的麻烦。在那之前,对汉部最有利的是……哪怕两边不打起来,也下绊子让两边打起来,里面没有存在民族大义什么的玩意,只是和利益有关。
谢安能够明显窥探出刘彦的回避,慢悠悠地问:“听闻刘公要保护汉家苗裔,不知道孙绰算不算是汉家苗裔,那些即将流血牺牲的晋军将士又算不算是?”
这算是谢安对刘彦的考验?诸如诸葛亮的什么两次避而不见,才有三顾茅庐之类的?
实际上刘彦现在就想到了三顾茅庐,无法去评价刘备对人才的渴望,但是诸葛亮是不是有号称三国第一智者可有很大的争论。
号称三国第一妖人的诸葛亮,他的提出三分天下的格局且不管是建立在什么考虑之上,与之那些立志为一扫乱世清平天下的北方谋士一比,所谓的三国第一谋士嘛……本身的立志就显得极度没有水平。一个是想要随便占个什么地方再等待时机,另外的那些是从一开始就着眼整个天下,两相比较且不看自身的才能,格局大小真真是没有可比性。
《三国演义》为名著丝毫没有可争议的地方,但把小说当成历史则是……不妥。
站得多高看得多远,再来就是立志决定奋斗目标。不管为了什么正朔之说而去捧高刘备阵营,去贬低曹魏阵营,也许还无视了东吴阵营,诸葛亮的硬伤绝不是靠一大堆“借用”来的战例就能弥补,光是一个明知不可北伐而为之,比人口比不过,比物资比不了,把好好的一个天府之国打得青壮尽失,自己死后蜀汉再无可用之人,这是所谓的三国第一智者能干出来的事?
【也许诸葛亮就是知道天下一统无可阻挡,下一盘天大的棋局,认识到司马一家子最后会搞死曹魏,才一直送人头给司马一族增加威望?】刘彦脸上带着微笑在看谢安:【一个连风都能借来的妖人,那好像也不是不可能嘛。】
谢安被刘彦直勾勾的目光看得有些发怵,只因为他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