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晓寺 第二章(第2/8 页)
情况下,会成为极正确的预见。本多这样主张的同时,对自己生就的固执性格却感到绝望。这种绝望感逐年递增,最终成了本多的痼疾。他的性格也因此而不见丝毫的改变。
他想起从前在月修寺住持尼的教导下,读过的几部佛教经书,其中《成实论》的“三报业品”中有句十分恐怖的经文:
“行恶见乐,因恶未熟。”
虽说在曼谷受到了热情款待,所见所闻乃至饮食都见到了地道的热带情调的慵懒的“乐”,但也不能证实这将近五十年的岁月中,自己从没有“行恶”。想必自己的“恶”尚未成熟得如同从树枝上自然坠落下来的醇香的果实吧。
在这个信奉小乘佛教的国家,南传大藏经的素朴的因果论中,混杂了本多年轻时深受启迪的《摩奴法典》的因果律,千奇百怪的印度教诸神随处可见。寺院屋檐上装饰的圣蛇和金翅鸟,使7世纪的印度戏曲《龙喜记》流传至今,印度教的毗湿奴神就提倡奉养金翅鸟。
到这里以后,本多的考证癖又冒了出来。使他的前半生总是与合理的事物无缘的,正是神秘的转世。他感兴趣的是,小乘佛教对此是怎么解释的呢?
据学者研究,印度的宗教哲学划分为六个时期。
第一期是梨俱吠陀时代。
第二期是祭坛哲学时代。
第三期是奥义书哲学时代,即公元前8世纪至5世纪,以梵我一体为理想的自我哲学时代。轮回思想从这一时期开始发端,这是与“业”的思想相结合而产生的因果律,与“我”的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体系。
第四期是各学派分立时期。
第五期是自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小乘佛教完成时代。
第六期是持续了五百年的大乘佛教兴盛的时代。
问题在于第五期。本多所熟悉的《摩奴法典》就是在这一时期集大成的。本多感到惊讶的是,法典中记入了轮回转世的条文。然而,同为“业”的思想,佛教以后的“业”的思想与奥义书中的“业”的思想截然不同。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就是否定了“我”。可以说佛教的本质就在于此。
佛教区别于异教的三个特色之一即“诸法无我印”。佛教宣扬无我,否定作为生命中心主体的“我”,继而否定了“我”在来世的存续——“灵魂”。佛教否认灵魂的存在。若是生物没有了所谓灵魂的中心实体,那么无生物也同样没有。不,世间万物都没有固有的实体,和无骨的海蜇一样。
但是,这里面临的难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