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第4/6 页)
本身发现自己是有用的。然而到现在,他再次羡慕十九年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的清显来了。因为,没有意志的清显,完全没有给历史留下任何影像。本多不得不承认,清显身上,具有超出自己的参与历史的本质。
清显是美丽的,无用而不带任何目的地迅速离开了这个人世。而且,具有美的严格的一次性。
就像刚才的一组唱词所吟唱的一瞬:
“车载汐潮声辘辘,浮世轮回尽空无。”
另一张坚毅而威猛的年轻人的面孔,从那即将消隐的美的泡沫中浮现出来。在清显身上,真正一次性的东西只是美。其余的都必须复苏,冀求转生。大凡在清显身上没有实现的,在他身上,一切都只能以负数的形式被赋予……
另一个年轻人的面颜,脱去夏日里闪光的剑道面罩,汗水淋漓,呼呼喘着气,用力鼓胀着鼻翼。他那抿成一条细线的嘴唇,犹如一把横向的利刃。
光影离合的舞台上,本多所看到的,已不再是美艳的主配角所扮演的汲取晚潮的女子。舞台上或坐或立,于月影之中从事优雅而徒劳的工作的,是两个时代相隔的青年。这两个年轻人,远看十分相像,近观则各具风采,对峙而立,年齿相当。一个是竹刀磨成膙子的粗壮的大手;一个是十指纤纤、细皮嫩肉的游惰之肢,两个轮番汲取时光的潮水。当两个青年出现时,不时有笛音响起,贯穿他们的现实之身,犹如云间下泻的月影。
汲潮车的两个车轮直径一尺二寸,装饰着大红彩缎,两人交替拉着,走在积水空明的海岸上。然而,此时本多听到的话语,已经不是那种优雅而稍显倦怠的诗句:
“车载汐潮声辘辘,浮世轮回尽空无。”
突然,这诗句变了,变成《心地观经》上的话:
“有情轮回六道生,犹如车轮无始终。”
眼见着,舞台上汲潮车的车轮无休止地旋转起来。
本多想起有个时期,自己也迷上了各种轮回说教的书籍。
轮回,或曰转生,原语为samsara。所谓轮回,就是众生围绕迷界即六道——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永无休止地循环往复。但“转生”一语,有时包括由迷界走向悟界的意思。此时,轮回即止息。轮回必然是转生,但转生未必是轮回。
总之,佛教承认这种轮回的主体,但不承认所谓常住不变的中心的主体。因为佛教否认我的存在,因此也就不承认灵魂的存在。它所承认的只是:通过轮回而生生灭灭流转的现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