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第4/6 页)
这里找不到泰国小乘佛教以及有关轮回转生的英文版图书。不过,一本自费出版的薄薄的诗集,却引起本多的注意。这本书为粗糙纸印刷,雪白的封皮在阳光下灼灼耀眼。本多站着阅读了用英文写的序。原来那是一九三二年六月不流血革命过后,一位投身那场殊死革命的青年,将幻灭用诗的形式记录下来的一本书。这部诗集碰巧正是勋死后的第二年出版的。翻开书页一看,印刷模糊的英文尽管很稚拙,但却琅琅成诵:
<blockquote>
谁能知道,
奉献给未来的青春的牺牲,
却仅仅孳生出腐败的蛆虫?
谁能知道,
即将迎来新生的瓦砾之地,
却萌发了毒草的荆棘?
因此,蛆虫煽动金色的羽翼,
毒草随风飘散瘟疫。
满腔忧国的热血,
赛过雨打合欢花儿红。
暴雨过后,屋檐、廊柱和栏杆,
爬满专制的白色霉菌。
昨日的明智遭名利河坛的淘洗,
昨日的骏足已被裹上锦绣的彩舆。
哪抵得上,
那卡宾县,巴塔尼县,
繁衍于花梨木、紫檀,还有苏木的浓荫下
常春藤、荆条、淡竹的道路?
日照雨淋的密林里,
犀牛、貘、野牛,
时而有象群寻水。
不如让它们,
踏碎我的亡骸而过。
干脆亲手撕裂自己的咽喉,
鲜红的月亮照射着草上的露珠。
谁能知道?
谁能知道?
慷慨一曲振山河。
</blockquote>
……本多被这首绝望的政治诗歌打动了,他以为,没有比这首诗更能安慰勋的灵魂的了。难道不是这样吗?勋未能成就久已梦想的维新而死去,然而,即使实现了维新,当时,他无疑会感到更大的绝望。失败是死,成功也是死,这就是勋行动的原理。但是,人们的不如意,在于不能置身于时间之外,将两种时间、两种死法加以公平的比较,然后选择其中之一。就是说,不能将维新后尝到幻灭的死,和未尝到之前尽早的死,一对一进行选择。因为,既然有早死,就不会再有迟死;既然有迟死,也不会有早死。因此,人们只得将这两种死法留给未来,遵从先见之命,选择其中之一。当然,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