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 尔(第1/5 页)
1917-1985
海因里希·伯尔,战后德国的文学大师,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曾担任德国笔会主席和国际笔会主席。主要作品有《火车正点》1949、《流浪者,请来斯巴……》 1950、《亚当,你在哪里?》(1951、《九点半钟的台球》1959、《小丑之见》1963、《和一个妇女的合影》(1971和《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等。
<h3>莱茵河</h3>
莱茵河这个名词是阳性的,它是凯尔特语。莱茵河两岸的城市最早要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古罗马人运来了石头,用石块铺路,营造宫殿、兵营、庙宇和别墅。随着石头他们还带来了对长治久安的梦想,石头成了他们过去的统治的标志。罗马人给各个德意志皇帝留下的遗训就是:统治意味着建筑与颁布法律。罗马人乘机顺莱茵河而下,沿支流河谷而上运来了大理石块,造好了柱子与柱顶,还带来了法律。莱茵河既是通道,又是边境。但它,不是德国的边境,也不是语言的界线;它分离的不是民族与语言,而是其它的东西。莱茵河并不像俗语所谎称的那样和蔼可亲。直到并不把这条六百米宽的大河看作障碍的近代,莱茵河才证明了自己是一条分界线。1945年解放德国时,从此岸冲向彼岸的冒险并不亚于罗马时代的惊人之举。
罗马人,这些富有经验的征服者,他们知道如何驯服这条狂野的、奔腾不息的大河;那就是通过桥,于是他们就造桥。他们建起了桥梁和桥头堡,然而就在莱茵河右岸、在美茵河注入莱茵河之口的北部他们从未站稳过脚跟。桥梁造价昂贵,而且容易摧毁,用斧子与火,炸弹和炸药包很快就能把两岸重新分开。获胜的军队,建造了新桥,并且开始无情地征税:桥关堡宛如针孔,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逐个地从其中穿行。六百米宽的一泻千里的灰色大河隔开了众多的家庭与情侣。从前有两个国王的孩子,在历史的进程中假修女披上了许多外罩——罗马雇佣兵,墨洛温王朝 的强盗、科隆选帝侯的上尉,拿破仑的下士、德国国防军的走狗和美军少尉。“证件,证件,许可证!”浅黄色的粉末滴滴涕撒到了衣服上。连一只跳蚤也不许活着渡过莱茵河,尽管它坚韧不拔,历尽艰辛来到了莱茵河边。但这里是分界线,渡口和浮桥在技术上几乎不能与罗马时代同日而语,可是它们却成了权力的工具,财富的源泉。人们渴慕地瞩望着此岸和彼岸。河水太深了。
大河冷酷无情。在莱茵河流域,除了巴塞尔以外,没有一个城市跨越了大河一分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