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南北议和(一)(第1/4 页)
,最快更新大时代1902 !
第三百三十六章南北议和(一)
1911年5月12日。
经过了长达一个月的苦战,汉口最终还是落入了北洋军手中。
赵声部在临撤退前,将汉口码头点燃,凭借大火的阻挡北洋军的追击,最终大部分败兵得以渡江撤回武昌。
阳夏战役至此以民军失败告终。
由民军燃放的汉口大火烧了两天,几乎将沿江的所有建筑焚毁,损失财产不计其数。不过正是由于这场大火,才使得赵声能够带着两万余断后的绝大部分民军安全地撤回武昌。
重新回到武昌后,赵声立即组织起手下部队开始准备武昌防御工事。阳夏战役让赵声认识到了北洋军的战斗力,惨重的损失也严重消耗了民军本来高昂的士气和战斗的决心。如今武昌城内加上各路赶来增援的部队,总共还有将近十万人,但是武器装备损耗严重、军饷粮米即将耗尽、部队的训练严重不足、士气更是因为吃了败仗和经受了惨痛损失而低迷。
哪怕赵声不停地下到各部队去鼓舞,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对能否成功守住武昌而失去信心。
另一方面,江苏革命军在成功攻占了徐州后也停顿了下来。
至此,同盟会无奈地发现凭借手中武力是无法完成北伐的。
然而军事上的不利,却并不能完全反映大局;就在阳夏战役进行的时间里,又有山西、江西宣布独立;云南都督蔡锷的部队也打着‘援鄂’的名号进入四川;独立各省代表也都齐聚中华民国实质上的临时首都广州开始举行临时国会会议!
事实上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发展,局势已愈发明朗;目前无论袁世凯还是民军都无法在短期内结束战争,一个多月密集的战斗除了让两方都遭受了惨痛损失外,也让勉强搜集的钱袋变得空空如野。
无论是民军还是袁世凯,在阳夏战役结束后都面临着军饷短缺的况。士兵拿不到军费,再崇高的目的、再根深蒂固的威信也没有用。
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情况只会更加严重,两方也都在积极地谋求军饷来源;袁世凯与列强银行协商大借款事项,同盟会则通过其在海外的各处分部向列强谋求支援。
不过到目前为止,两方努力都无成效。
5月14日,海外飘荡了数月的同盟会总理孙文终于抵达了广州。
码头上彩旗飞舞,孙文从欢迎的人群中走过,在黄兴的陪同下上了马车前往由两江总督衙门改建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