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突变(四)(第1/4 页)
,最快更新大时代1902 !
第二百二十七章突变(四)
与柏文蔚想象的计划不同,除了他们第三十三标按照原计划起义并顺利控制大部队之外,在其余新军各队的革命小团体在试图起事时,由于部队太密集,许多当场就被镇压了下去。而侥幸在一哨、乃至一队获得成功的革命者,在缺少弹药的时候面对临近清军大部分的反扑也迅速失败。
除了第三十三标因为革命力量集中而得以控制了两个营之外,其余的革命者在给清军带来混乱后,很快便在密集的枪林弹雨中溃散,根本无法形成大势。
而还有相当一部分最后犹豫观望的革命者,在看到同伴如此快速就失败后,也就打了退堂鼓,重新潜伏起来。
毕竟,士兵受一些革命党人宣传而加入革命团体是一回事,真到了起事临头,要上去送死却又是一回事。甘愿为了革命而抛头颅洒热血者,有!但亦有不少事到临头驻足不前。
后世武昌起义新军官兵所以能够不畏生死,实在是清廷最后几年,通过皇族内阁、通过保路运动等一系列作死的行为让广大的士绅对这个朝廷最终失望;间接也极大影响了主要以小地主等士绅出身的新军官兵士气。武昌起义响应的新军有坚定的革命者,但更多的还是那些要么觉得朝廷失言、要么觉得朝廷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最后在完全失望的情况下加入了革命的寻常官兵。
而相比革命党而言,这类站在自身士绅阶层考虑,依然对新政和立宪抱有幻想的官兵才是占据了绝大多数。
因此在1908年末,在清廷还没有真正把作死玩出花样来的时候,大部分新军官兵还没有做好就这么推翻掉数百年压在头上的朝廷来。
这就是所谓的大势;在个体的力量弱小的时候,很难改变大势的走向。历史的大势并非是有组织的,至少在清末的时候不存在一个团体。相反,绝大部分新军官兵并没有加入什么组织,而各地的立宪士绅之间的联络也非常松散。人自发地做出了类似的选择,这才是大势的力量。
不光是第九镇,包括被柏文蔚寄予厚望的第八镇,除了少部分士兵听到爆炸声响应,各队的革命者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消息的延迟。在出头者被迅速弹压后,包括的日知会在内的不少革命团体最后还是临时打消了革命计划。
毕竟相比起准备了许久的第九镇,第八镇的革命准备很仓促,也很临时,而且革命团体杂乱分散,而且彼此还有冲突,无法像岳王会那般凝聚成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