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言商(4)(第2/4 页)
还有,凡是加入沧州商会的,都减免一半的税收。减免的一半,也不会回到商人手里,而是缴纳入了商会。
这一笔钱,算是保障金,若是哪家商队在外.遇到了天灾人祸,损失惨重,就可以动用这一笔钱接济一二,让人过得体面。其次,这一笔钱还可以给商人们提供一些额外的服务,如免费马草什么的。
反正这一笔钱也是该交的税,交给谁不是交,还能从中得到不少小甜头,何乐而不为?
为了活络商业,对于那种出售余产的小农,徐清选择免税。一则能够收聚民心,二来也能让农夫们生产的“原料”价格降低。
同样的,加入商会的商队,也有他们应该遵循的义务,比如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只能根据商会的规矩来定云云。这些事情,徐清不用操心,自有黄诗梅去主持。
因岗而设人,徐清招五十干事百人巡街,都是有计划了。
干事的分配,进城十人,出城十人,街上统计十人,海兴黄骅南皮三县各五人,还有五人随时替补。
海兴黄骅南皮三县暂时还不会按照新的税收制度来收税,驻扎五个干事,也不过是初步将商税和其他税区分开来。
百人巡街,进城十人,出城十人,城内三十,城外三十,还有二十应急。
若是放在以前,收的商税还不够养活这百五十人呢。即便是如今,按照徐清统计的理想税收,也才堪堪够这才五十人的用度。
眼光要放长远啊!
第一天新税收制度实行,徐清站在城门楼子上观看。进城的时候,稍有阻滞,但商人们也没说多话,不过是登记检查而已,以前盗匪猖獗的时候,也要检查的。以前检查的时候,总要被人揩油。而这一次不一样,商人们主动送上东西,那检查的人却道:
“不要,我们是有纪律的……”
城门上的徐清数了一上午,确定不会再有商队的时候,止住了傻笑。除去那些附近村庄来兜售农产品的“个体户”,剩下有骡子有车的商队,大大小小竟然有二十余队!徐清完全想不到他的免税政策会让这么多商人齐聚沧州。
一支小商队差不多是由五六个商人凑在一起的,正所谓一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唐朝行商的也差不多是如此打算。一次远行,不算路上人吃马嚼,纯利润总要五六两。也就是说,徐清一天,靠着收税,也差不多会有五六十两到上百两银子的进账。
如果你把这话和徐清说,徐清会板起脸反驳道:“这都是公家的,什么进不进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