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深不可测的君心(第1/5 页)
<h3>1</h3>
<b>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四月七日,太宗李世民驾临太极宫则天门,宣布晋王李治为太子,特赦天下罪犯,并大宴群臣三天。</b>
<b>当天晚上,太宗皇帝将太尉长孙无忌、中书令褚遂良在内的四位朝廷重臣召集起来,在甘露殿内室举行了一场小范围的群臣宴。由于宫变刚刚平息,唐太宗内心余悸未消,宴会不像平日那样大事铺陈,现场既没有扰人的乐曲,也没有助兴的舞姬。</b>
<b>李世民喝了一杯又一杯,却始终没有醉意。长孙无忌紧挨着坐在他的旁边,陪着皇帝沉默地喝酒,君臣相对无言。</b>
<b>自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登基即位至今,作为一代名君,太宗皇帝已御宇十七载。眼下刚满46岁,正值一个男人的盛年之期。创业时的栉风沐雨、战场上的不避矢石,都不曾让这个英气烈烈的男人有过丝毫畏惧和退缩。可是亲情与皇族利益是他心中永远的隐痛,他忘不了武德九年那场兄弟相残的玄武门之变。</b>
<b>当抛去兄弟情、父子恩这些情感因素的关键词,单纯从适者生存的权力法则来看,那是一场冷冰冰的胜王败寇的游戏。李世民通过铁血手段取得的权力,成就了一代圣君明主的名号。</b>
<b>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三月,太宗的五皇子齐王李祐在齐州起兵谋反。消息传至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在痛心之余提笔写下谴责李祐的手诏。同年四月,大唐又接连爆发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太子事败后,又牵扯出四子魏王李泰的夺嫡阴谋。</b>
<b>骨肉相残的创痛让李世民看清了李唐王朝的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岌岌危局。</b>
<b>眼前的银烛摇曳,灯影幢幢如同幻梦。在这些帝国重臣面前,昨日的英雄虽一再强作笑颜,也难以遮掩满脸意消气萎的垂垂老态。谁也无法抵挡时间的消磨,就算是帝王也不例外。国舅长孙无忌紧挨在太宗皇帝的身边,他的面部表情也同样写着滞重而仪肃,他完全能够明白唐太宗李世民此刻的尴尬处境。在14个子嗣中,太宗皇帝平日最为钟爱的是四子魏王泰和三子吴王恪。早在李承乾谋反之前,太宗皇帝就已经在心里有了取舍,他屡次向长孙无忌做出易储的暗示。</b>
<b>如今新立九子李治为太子,这完全是长孙无忌一手操纵的结果。</b>
<b>对于突然被推向政治前台,李治毫无准备。这时的他还不能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