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速开国会(第2/3 页)
抚如张两江般忠君爱国者,东三省总督锡良领衔,湖广总督瑞澄、两广总督袁树勋等18个督抚及将军都统联名上奏,请求“俯从舆论,速开国会”。”
张謇虽没提及,刘继业却知道声势浩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并不只局限于请愿京城,而是随着第二次请愿运动而扩展至全国。
不光是各省代表千余人在北京向朝廷请愿,地方上各省各县的士绅们、东京留日的学生、南洋美洲等地的华侨都在以各种方式声援支持请愿代表团。东京的学生们数次聚集锦辉馆发动集会,甚至与同盟会的革命青年发生小规模冲突。梁启超、杨度等立宪笔杆亦在报纸上大造舆论。同时,全国各地的立宪派领袖亦发起了社会各界人员,群起上书地方官员,申明利害、并组织游行、发动集会、收集签名。
例如1910年1月3日,直隶各界人士千余人便在全国学界请愿会会长温世霖等人率领下,列队前往直隶总督署请愿,迫使直隶总督陈夔龙出面代奏其请愿书;1月10日,河南各界人士三千多人在开封游梁祠举行请愿签名活动,随后列队到河南巡抚衙门请愿,巡抚宝棻亲自出来接见并答应代奏朝廷。此外,福建、浙江、江苏、东三省、陕西等省都传来请愿的集会游行。
由于有‘国会请愿同志会’统一筹划,因此这次国会请愿运动非常有计划;就在张謇与汤化龙等立宪派大佬北上京城后,他们便在第一时间致电各省咨议局建议:国会召开之前不承认新租税、各省咨议局开年会只讨论一个议案,那就是速开国会案,目的不达到,各咨议局即行解散。
正是因为有了地方上的响应,国会请愿同志会能够内外同时发力,一时间使得全国舆论铺天盖地地导向立宪,获得了巨大的民望支持,也使得一些原本有些犹豫的地方督抚下定决心声援立宪。
外有地方士绅此起彼伏的请愿运动,内有请愿同志会总部千余德高望重、士绅界领袖在遥相呼应、还有各省实力派官员的表态,清廷支撑了一个多月,在各方压力下终于同意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1910年2月12日,清廷做出受理各省请愿书的决定,并且承诺会‘加以考虑’。
正是清廷姿态上的转变,让张謇看到了希望。既然清廷表露出了之前几次请愿运动中未曾有过的诚意和态度,张謇也不愿过于逼迫朝廷,于是于2月20日带领部分江浙一带的请愿成员返回了江宁,等待朝廷下一步会做出何种让步。
“此次请愿,各界响应之烈成所罕见,老夫都不曾料到会得到如此多支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