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预备立宪(第2/4 页)
、考核各省银号,以及规定对各省越时造报财政之惩处,此外度支部已确立将制定全国预算。
这些举动再加上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西方新式教育的兴起,以及慈禧太后亲自颁布的《预备立宪大纲》,让清廷的改革似乎从表面看充满了诚意和坚定,许多人已对中国的立宪运动表示乐观,甚至断定未来十年清廷所承诺的立宪定能实现。
持相似观点的,不光是国人,还包括大量的外国人……
“恭喜你,老朋友!”
地点位于北京东堂子胡同的大清国外务部部堂一座很西式风格的会议室里,身着正服的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一边除去礼帽,一边伸出了手,用带着爱尔兰口音的官话问候着。
问候的对象,穿着满清一品大员朝服的袁世凯脸上堆满了微笑,非常熟练地与朱尔典握手,然后请入座位。
朱尔典与袁世凯面对面在圆形议事桌前坐下,在朱尔典身旁,一个四十余岁的男子,正是曾参加彰德秋操的英国记者莫理循。他跟在二人后面,脸上挂着开朗的微笑,等候朱尔典为他介绍。
“一年时间没有来这里,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啊!”朱尔典打量着房间的布置和环境,看到如此西式的装修,知道是眼前老友的功劳,不由得笑着赞赏道。
朱尔典对自己所来的衙门并不陌生。在1901年改制为外务部之前,这座东堂子胡同一直是大清总理衙门的所在。同样的,他对眼前的袁世凯更为熟悉;二人早在朱尔典1888年担任北京公使馆馆员的时候就认识、而到后来朱尔典由于工作出色被派往朝鲜担任汉城领事后,与同驻朝廷的袁世凯的关系就愈发密切起来。
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时日本曾试图暗杀袁世凯,当时便是朱尔典出手援助,运用关系用英国的兵船将袁世凯从朝鲜护送回国。1898年朱尔典升为英国驻华代理公使后,他与袁世凯的私交便已发展到了彼此都视对方为密友的层面。
“公使不介绍一下这位绅士吗?”袁世凯温和地看向莫理循。
朱尔典笑了笑,将手侧指向身旁开口介绍道:“这位是泰晤士报的记者莫理循……莫理循,在你眼前的这位大人便是大清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大人!袁大人与我是旧交情,也是一个对大英帝国非常友好的官员。”
莫理循大大方方地倾身向前,朝袁世凯一边伸手,一边用感叹的语气说道:“一直听说大人您的大名;远东这块土地能有今天焕发一新的局势、中国越来越接近民主和富强,都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