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与袁谈(第3/7 页)
有盛唐之世。而凌驾汉民之上,拒绝交融如蒙古者,不过七十年便被逐回草原。清廷明知其政策之弊端却不改革自新,非是不愿,实为不能也!不改,则汉人依然为奴隶,改,则奴隶觉醒后其奴隶主地位将不保矣!戊戌变法之失败,便是清廷顽固之明证也!因此清廷绝不可能诚心推行立宪,甘愿放弃奴隶主之地位!”
“这是匿名为‘愤怒青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革命之必然’一文,文鹿认为说的有道理吗?”
看着袁世凯略带玩味的眼神,刘继业的心情反而放松了些许,甚至在内心深处笑了出来。
在袁世凯长篇阅读的时候,刘继业一直借着时间飞快地结合当前的情况整理着自己的想法……当袁世凯念完的时候,一个更为详细、专门针对袁世凯的方案也已成型。
通过对情形的判断,刘继业虽然没有料到杨度将这篇文章拿给袁世凯看了,不过从之前的情况看,如果袁世凯想要凭此发难,也不会之前浪费那么多时间和表情了。既然自己站在这里,就不会因此而真正获罪……
其实清朝到了晚期,尤其是经过庚子事变后,朝廷的影响力已经愈发式微。且不说根本就不存在演义小说中的‘朝廷密探’,在许多地方,正常情况下只要不是公开宣称要排满复汉,只是接触一些‘可疑’人物、有一些略微激进的言论,地方官大多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若是遇到较真的,如端方那般,只要没有发动革命的行迹,又有人说情,在正常情况下基本上也就是赶走了是。除非是遇到惊天大案,官府才会用心缉拿。君不见吴禄贞留学日本归来,回到武汉得到张之洞面见时,当着对方的面大肆宣扬革命、还试图说服其起义,丝毫不在意自己谈话对象是满清的湖广总督。最后的结果,只是吴禄贞被闲置罢了。
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除了地方官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及朝廷控制力衰退原因之外,也与参加革命的人大多是当地大族、至少也是家境充实。他们的家庭背景,以及其中的关系脉络无形中为这些热血青年提供了一层保护。当然,传统儒家教育使得中国的士大夫文官大多对其下属的宽容传统,依然被清末的许多文官所奉行。
中国自古以来,大多数的文官行事,往往以宽大为怀,仁慈为本。他们都不愿意给人留下刻薄奸诈的印象。尤其是长者对晚辈,先生对学生,多数时候更是宽厚仁慈,明知曾经是革命党人,却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
当然,这也与不少汉族官员在内心深处一样不满清廷的种种偏向满人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