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佛教分裂(第1/3 页)
宗教,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些能够让人找到内心的安宁和人生的意义,有些却又能够让人疯狂,不择手段从信徒身上获取财富和权力,由此引发的战争和动乱也是屡见不鲜。所以有一种偏激的观点认为所有宗教都是骗人的,就是统治阶级手中用来奴役民众的工具。毕竟所谓的满天神佛都过于虚无缥缈,很难证明其客观存在。实际上宗教会导致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信仰本身是一种极其主观的感受,每个人对于每一种信仰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导致各种不同思想的碰撞。
其实对于宗教可以这样判断,如果这个信仰能够让你找到生活的意义,能够从信仰中汲取力量,从而拥有对抗世俗挑战的勇气,修身养性,与人为善,那就是一种积极有益的信仰。比如道教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东正教的隐修者,以及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中的苦行僧,都是注重于自身的修行。
而如果这个信仰是让你遵从某些神仙的旨意,让你变成忠实的信徒并献上你全部的身心和财产,那这样做的目的就有些意味深长了。比如古埃及的法老是太阳的儿子,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是月神的后裔,还有希腊的神庙和古罗马帝国的君权神授。
佛教的出现,实际上为了对抗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宣扬众生平等。但是释迦牟尼在如今的尼泊尔创立佛教之初,没人把佛教当作独立的宗教体系,只是当成婆罗门教的一个分支,所以释迦牟尼也被看做婆罗门教的先哲之一。
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后,便回到了迦毗罗卫城。只有12名信徒,其中一名是他的堂弟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入教后的十二年中,坐禅入定,诵佛经六万,成为佛教之中读书最多的人,从而拥有了一大批追随者。于是他便开始觊觎至高无上的佛祖地位,开始策划一起又一起针对释迦摩尼的阴谋,最终率领自己的支持者另立门派,从而使佛教发生了分裂。由于释迦牟尼对佛法的讲解都是口授,没有留下确切的文字记载,所以在他死后导致信徒对很多问题失去了权威的解释权,这也是导致佛教分裂的根本原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在灵莺山七叶窟开始了着名的“第一次集结”,通过五百比丘的回忆讨论制定出了后世的佛经。但是分歧也自然出现,释迦牟尼另一大弟子富楼那提出了“食法八事”,从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都说理是越辩越明,但是佛教却没能做到,最终富楼那的追随者在灵莺山七叶窟外面集结,就是着名的“窟外集结”。
后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