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章(第1/2 页)
物理学最早遇到的重要的内部对称性,对于后面夸克模型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样地,π介子也有同位旋对称性,也可以把π介子的三种状态写成一个向量的形式:
pi=begin{equation}left(begin{array}{c}pi^{+}pi^{0}pi^{-}end{array}right)end{equation}
这三种状态的混合比例也不影响π介子整体在强相互作用的性质。
另外,人们还发现,同位旋在强相互作用中守恒,即一个强相互作用前粒子的总同位旋与作用后粒子的总同位旋相同。
4、奇异粒子
为了研究带电粒子的性质,人们发明了云室。云室中充满了过饱和气体,并放在磁场中。带电粒子进入云室后,在磁场的作用下做圆周运动(或者弧形),并在云室中留下轨迹,通过对轨迹等信息分析,就能确定粒子的某些性质,比如电荷质量的比值等。但是中性粒子不能在云室中留下轨迹。
1947年,罗切斯特和巴特勒用云室研究宇宙线时发现了一些「V」型事件,即云室中在某一个点延伸出两个轨迹,这说明有一个中性粒子在这一点发生衰变,生成两个带电的粒子。下图是第一次观测到的「V」型事件云室照片:
图6:图中右下部分有一个明显的「V」型轨迹
通过分析,人们发现这两个末态粒子一个是质子,另一个是π-,根据能量守恒,衰变的粒子质量显然比质子的质量大。但当时所知的粒子只有质子、中子、电子、光子以及π介子,质量分别为938MeV、939MeV、0。5MeV、0、140MeV,因此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未知粒子,后来称为Lambda^0粒子,观测到的「V」型事件是一个衰变过程:
Lambda^0→p+π^-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一类「V」型事件,其末态粒子为π^+、π^-,这个粒子质量大约为电子的1000倍,后来称之为K^0粒子。
Lambda^0粒子和K^0粒子都属于奇异粒子,但直到1954年,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试验3GeV质子同步加速器实验中产生了大量奇异粒子后,它们的「奇异」性才展现出来并得到系统性研究,而奇异粒子就是当时发现的一批粒子的总称[5],类似于电荷数,每个奇异粒子还具有「奇异数」,用S表示,而且有正有负,有的奇异粒子奇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