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章(第1/3 页)
地想了一层:我们之所以看不透未来的收益,是因为我们现在做的事和未来的目标之间,隔着一重不可逾越的障碍。
谁也不具有透视未来的超能,谁也不能百分百保证你现在做的事,一定能对未来产生积极作用(有名师指点和贵人相助者不在此列)。
说白了,其实上面的问题,就是一个
你要做事,就要投入,但因为存在「时间」这一重大变量,却无法精确衡量产出。
权衡之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不做事,或者尝试一段时间后就松懈下来。
万一努力挣扎而无济于事,还不如当初就躺下来好好休息。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当年曾苦思冥想,才终于得到了一个很奇葩的「理念」。
既然我们的投入都要面临时间这一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那如果我们把「时间」本身作为投入呢?
之前的公示不就简化为
投入需要资本,而对绝大多数25岁年纪人而言,时间,本就是他们年轻时唯一可以拥有的资本。
所以,这个理念的核心总结起来就是:
剩下的,就是尽可能地去找一些符合上述条件又契合自身实际的事情。
03
道理讲完了,下面是干货。
在那个奇葩「理念」的指导下,我曾经把我觉得25岁时应该做的事情分为了以下几个大类:
人类的大脑构造和肌肉记忆模式决定了,工具、技能类的东西一旦习得就根本忘不了,你可能高考结束几个月就能把什么立体几何、线性代数全部还给老师,但如果你小时候学过弹钢琴、骑自行车之类的事情,即使隔个几十年不再碰,给你半小时也能全部捡起来。
所以,趁着年轻多多学会一些这样的东西,以后就再也不需要在这种事情上花功夫了。比如,一些和兴趣爱好有关的乐器演奏、球类运动,和生活质量有关的做菜、游泳、开车,和未来职场有关的PS、PPT、VBA技能等等。
这个清单可以列很长,完全取决于你有多少时间和想做点什么,这类事的特点就是只要你做了,效果就一定看得见,因为这才是真正符合一万小时定律的事情。
如果说上面工具、技能习得类的事情,还存在你学了半天学不会、或者学了用不着的可能,那么这一类事情,就属于你只要投入了时间就一定能持续看到收益的。
比如存钱,我从大学毕业开始一直保持着每月固定存款的习惯,所有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