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第1/4 页)
辛亥革命是长江流域的。长江流域兼有黄河流域的深稳与珠江流域的清新,不但其产业活泼遍在,且此地的士大夫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的幕府下来,亦真是新人,惟有他们才是与立宪政治性情相投的。从来民间起兵,开头多难免有巫魇,但这次武昌起义则很简洁,好像风日晴妍,波浪里涌出一朵白莲花。
武昌起义,长江流域各省即刻纷纷响应,全不用组成一支大军杀得马仰人翻,这是因为士大夫与民间起兵一致,所以中和了。军事的局面这样快结束,开门见山就立宪,马上建都南京,大家请孙中山先生回国当临时大总统,那一代的人行事真有大丈夫的洒然。陶渊明《雪》诗:
<blockquote>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blockquote>
草木不惊,已都是春天,辛亥革命亦城郭山川无恙,就已经是民国世界,岁月都堂堂了。
长江流域这次起义,能使云广都响应,华北虽派兵来讨伐,但到得汉阳,亦接受了这边的条款,一切都比太平军顺利,这不只因时机已更成熟,主要还因作风能更平易。
辛亥革命的民间起兵是沿承太平军的,其立宪则是沿承戊戌政变的,但是能行于新的节气。他们反满,其实当时满人对汉人的压迫早成过去,而清帝退位后,民国还优待他,可见亦没有怨仇尚记在心里。他们口说反满,只是因为中国文明接触现代西方而新生这桩大事竟是荡荡莫能名。
然而孙中山先生是对于革命要做的事最有自觉的。中国史上开出新朝的民间起兵,其初多不自觉,是做到了那里自然开出花来,而自始抱有自觉的则反为见得狭小,此所以东汉光武帝不及西汉高祖的壮阔。中国的革命是其民族的天才的最高表现。然而孙先生的自觉,是因他更出于汉高祖之上。革命的自觉可比是写一篇好文章,非着意,亦非不着意,从中华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到后来的建国大纲、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皆是孙先生从积思中得天启,一步步皆是艰难,一步步皆似偶然的发见。他是从这创业的体验说出了知难行易。
临时约法的好处是清旷平明,但未足以为中华民国的新制度。原来中国历次出现新朝,皆只是开创风气,而制度则大体是沿承前朝的,其未完工的部分则有待于继续化成,故革命惟对改乐而言,但改制则从来都是渐进的。如汉如唐,皆一戎衣而定,是因没有改制的问题。若与改乐同时还有改制的问题,则如东周之末经过春秋战国与秦朝,东汉之末经过魏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