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第170章 :莫斯科的道歉(第1/4 页)
,最快更新抗战观察者 !
正像基地提醒杜文成的那样,改变历史有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杜文成改变了外蒙的现状,历史就反过来给了他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左参谋长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安排,在他36岁的这一年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
杜文成之所以将左参谋长调到这里来,就是为了避免他在明年牺牲在日本鬼子的枪口下。可是他的好心反而让这位赫赫有名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牺牲整整提前了半年。
造化弄人,生死天定,杜文成对此的反应除了愤怒之外就是感伤,这种感伤陪伴了他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消除,甚至影响到他后来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不明底细的人对他有一种难以言明的恐惧,但他自己却对只能用形而上这个第一哲学才能阐述的命运这个古老命题,产生了深深的敬畏。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晚上,也就是左副参谋长遇难的当天,杜文成亲笔撰写的《悼左权》的纪念文章就发表在国内几乎所有报刊的号外上,与此同时,他还在媒体上高调宣布了外蒙自治区临时委员会的决定:从即日起取消外·立地位,并向国府递交申请回归的请求;外蒙首府库伦即日起更名为左权市;外蒙自治区临时政府严正声讨苏俄政府的法西斯行径,并且正式授命先遣军开展对苏俄的军事行动。
二十三日午夜,米国政府收到了莫斯科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大轰炸的消息,莫斯科所有标志性建筑全部被夷为平地。正在米国访问的苏俄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紧急求见米国总统,希望就莫斯科被炸一事与米国政府展开紧急磋商。
苏俄在二十三日上午轰炸了库伦,杜文成在第一时间就宣布了报复行动,当天晚上莫斯科就遭到前所未有的轰炸,这一连串的事件立即引起了世界上所有新闻媒体的注意。
德国《海通社》全文发表了杜文成的文章,并在社论中高度赞扬了杜文成对莫斯科的报复行动,社论的标题引用了圣经中的一句话——《以命偿命,以牙还牙》。
英国的路透社,美国的合众社、美联社,法国的哈瓦斯社,以及英国的《泰晤士报》,美国的《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法国的《巴黎日报》等设在重庆的新闻机构争相报道了这件事。这些报道虽然在内容上大同小异,但在观点上却是各有不同。
英美主流报端在对库伦惨案深表遗憾之外,还隐晦地谴责杜文成不顾大局,致使事端复杂化和扩大化,而一些中立报纸则纷纷谴责苏俄仗势欺人的强盗行为,只是从整个战局出发还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