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 乾(第5/6 页)
界“稿费划一,按页计算”这一技术上的改良对文坛有着怎样的好处。第一,势利的编者再不能借着剥削新人来侍奉文坛元老了。第二,文章至少象一般劳力一样,可以光荣而公允地得到它低微促是平等的报偿。第三,更重要的,精神上,这改良给开始写作的人自信力不少。一个较小的数目后面往往隐着的是一双白眼,一种不应持有的藐视。
必须声明的一点是:本刊编者一向不经手稿费。我的责任是,每月底将所登各文,按字结算,逐条开单,由会计科汇付。且因编者时常出门,从不代领,代转,或代购书物。自七七事变以来,本报积存未付的稿费数目确已不少,然而原因都不出地址不明(如渝市在轰炸后)或汇兑不通(如战地)。所有这些稿费,全部暂存本馆会计科,作者可以随时声明补领。
(4)书评是怎样失败的
自从我发现副刊在创作上不能与杂志竞争,而又不甘走杂文的路时,我就决定《文艺》必须奔向一个对读书界可能有重大贡献的路:书评——一种比广告要客观公允,比作品评论浅显实用的文字;由于“日刊”出版的迅速,在时间性上一个杂志是竞争不过报纸的。战前,为建立一个书评网,我费了不少力气。读者或还记得刘西渭、常风、杨刚、宗珏、李影心、陈蓝诸先生的名字吧!我们曾尽力不放过一本好书,也尽力不由出版家那里接受一本赠书:每隔两三天,我必往四马路巡礼一番,并把拣购抱回的,一一分寄给评者。
这方面我承认我并未成功。第一,战事:交通线的阻断,出版物的稀少,书评家的流散,拆毁了这个脆弱的网。同时,书评在重人情的中国并不是件容易推行的工作。这简直是整个民族性的问题。率直,反省,挑错,在我们血液里是缺少的。书评最大的障碍是人事关系。一个同时想兼登创作与批评的刊物,无异是作茧自缚。批评了一位脾气坏的作家,在稿源上即多了一重封锁。
这困难一如本报以前举办的“文艺奖金”。也正如那个,是不能因噎废食的。这只文化的筛子必须继续与创作并存,文坛才有进步。本刊在这方面虽未成功,却也不准备知难而退。
(5)综合版
我时常怀疑,在文艺期刊多于任何期刊的中国,难道报纸的副刊还应偏重文艺吗?一个专业杂志自有其特定的读者。但一个报纸的读者却没那样单纯,他们需要的知识必须是多方面的,但使用的须得是比新闻轻松些的文笔。如果报纸也是社会教育工具之一,应不应该把副刊内容的范围尽量扩大些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