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底百科:动物(第2/3 页)
利于其在动物的尸体下爬行。在发现疑似动物尸体后,葬礼虫会召集虫群在尸体旁集结,通过长时间确认尸体死亡后,才会开始挖掘尸体下面的土地、分解动物尸体。
葬礼虫观测动物尸体的过程非常像参加葬礼,因此得名。有生物学家指出,他们这些特有的习性可能与食髓洞螈等极少运动的生物有关,如果判断尸体失误,可能反而会被捕食。葬礼虫是下层生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广泛分解各种动物的尸体和粪便,是大自然的清道夫。在坟场、蝙蝠洞穴等地可以观测到葬礼虫的葬礼过程。
其二
【水晶蝎子】
「水晶蝎子没有水晶,这不是常识吗?」
成年的水晶蝎子表面几乎全是高度透明的甲壳。长约5~6厘米,身体分节明显,由头胸部和腹部组成。头胸部有附肢6对,第一对是助食作用的整肢,第二对是威胁十足、形似蟹螯的角须,能够捕食、触觉以及防御,剩下的四对附肢都是步足。而后腹部被称为蝎尾,弯向身体前方,用毒针蛰刺,其中毒液对人类虽不足以致命,但会引起灼烧一样的剧痛感。
水晶蝎子最着名的透明甲壳实际上是对地髓的拟态,并非昂贵的水晶。地髓粉末在蝎子体外析出过程中,与角质硬甲皮同化,才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透明甲壳。借助特殊的拟态,水晶蝎子能够在地髓附近以捕食宝石结晶蜥蜴为生。
在曾经宝石结晶蜥蜴收藏火热期间,水晶蝎子被人为捕杀导致种群数量大幅减少。由于这样的历史原因,水晶蝎子变成了奇货可居的濒危生物,在地下市场交易中价格居高不下。
【疯地鼠】
「我不禁心想,在黑暗中探索阴森的洞穴深渊时,不幸跌进这种老鼠的深坑中会有什么下场?」
疯地鼠四肢短粗有力,前足爪尤其发达,适合挖掘,但更多地使用头和门齿而不是前肢来挖洞。它们的眼睛完全退化,几乎没有视力,没有外耳,耳壳则是围绕耳孔的小皮褶。尾巴短,略长于后足,通常裸毛或者稀毛。疯地鼠曾被认为主要以植物根茎为食,如今则被广泛认为是杂食动物。
生态学家观测到疯地鼠种群保有一些不利于种群存续的奇妙特征。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此类特征的成因是裂界侵蚀的加速蔓延:疯地鼠似乎对裂界中的某种物质有着比其他物种更高的敏感性。这使其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行为:对于自己体型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哺乳动物也能毫不犹豫地一拥而上,并且快速啃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