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石间老竹,风中苍松(第3/4 页)
,最终还是没能把这些混账东西的腰杆,给扶起来”
若说有一个朝代是专属于士大夫阶级的,那么必属大焱朝无疑,这个朝代文风鼎盛到了巅峰,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都极其宽松,给予了文人士子最舒适的温床。
可凡事皆有两面,官家的宽容也使得士大夫们高高在上,洋洋自得,慢慢变得傲慢腐败,怛于享乐,糜烂不堪,早已忘记了读书人的本分。
陈公望对杭州的文人士子寄望颇深,奈何恨铁不成钢,这些人到底是没了寒竹一般的脊梁,一个两个变成了随风逐利的墙头草。
若说他此生有憾,便是这一件事了。
“是我做得不够”苏牧不想陈公望饮恨而终,另一方面也是真心愧疚,他对杭州文人从来就不感兴趣,对于这些骨头比宣纸还轻的文人,更是呲之以鼻,羞与为伍。
在被公认为杭州第一才子之后,他没有任何引领文坛风向的觉悟和举动。
现在想来,若自己当时扛起大旗,做些努力,情况会不会有所变化?
若自己真的投入进去,改变风气,方腊攻下杭州之后,投敌的读书人会不会少一些?
武人能够短时间之内毁灭一个国家,却无法短时间之内征服一个国家。
力量是外在,同样也是内在的,而很多时候,外在力量的改变,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完成,内在力量的变化,却需要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后世的元朝和清朝便是如此,他们的铁蹄在短短数年之内便征服了整个神州大陆,可汉室儿郎的骨气,却需要用一百年乃至数百年的时间来消磨。
一顿痛打你便能够收获一个囚犯,可想要将一个人变成奴才,却需要降服他的心,想要降服一颗心,可就不是一顿痛打能够做得到的了。
苏牧能够说出这个话来,陈公望已经足以感到欣慰,因为起码苏牧曾经是思量过这个问题的。
于是他攒了攒力气,反掌抓住苏牧的手,目中满是殷切地说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眼下杭州文坛濒临破败,正是最需要你的时候,老夫或许已经看不到了,却希望你能够力挽狂澜不倒,扶大厦于将倾,救一救这些不成器的东西”
“杭州到底还是需要他们的,整个大焱也需要他们,武人保家卫国,戍边守土,修齐治平确需要我辈文人,战后的缝补,少不得这些耍弄刀笔的文臣种子”
“趋凶避吉乃人之本性,又何必苛求所有人都能视死如归,经典之中尚有明哲保身,君子识时务,又说君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