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第3/6 页)
认真顾及儿童的需求、感受或发展”。她还说,其主导假设是家长的愿望“想当然是合理的”,因而唯一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让孩子听话。
可悲的是,时至今日这种理论依然横行。美国每年出版上百本育儿书籍,此外还有刊登在各种育儿杂志上不计其数的文章,其中大多数依然充斥着如何让孩子对家长百依百顺、如何让他们乖乖表现、如何像把孩子当作宠物那样训练,诸如此类的养育建议。许多作品还为家长打气,声称要与孩子勇敢地对抗、巩固自己的势力,有时还明目张胆地抹杀我们这样做可能会产生的担心和不安。这种歪理邪说还赫然成为某些新版书籍的标题:《敢于训导》《父母握权》《父母掌控》《夺权》《回归掌控》《爽快地训导学龄前儿童》《为啥?因为我是你妈!》《制定家规》《心安理得的养育》《你想干吗?没门儿!》等。
这些读物中有的坚决捍卫老式价值观和养育行为(“你爹回家后你的屁股会很痛的!”),有的则强调了新式养育技巧的意义所在(“做得好,宝贝儿!你在便壶里尿尿了!你可以得到小贴画了!”)。不过二者都没有督促我们确认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合情合理,或者顾及孩子的利益。
孩子:这太不公平了!你总是这样对我!我恨你!!!(痛哭)
家长:嗯,听上去你好像认为我的提议对你很不公平。这让你感到生气,是吗?
孩子:是的!(抽泣)但是……好吧……我想我还能接受。(停顿)哇,感谢您花时间理解我!我现在感觉好多了!
你或许已经注意到,很多读物所提供的养育建议根本没用,尽管其有时为证明自己有效而附带了许多滑稽可笑、不切实际的亲子对话[1]。不过,虽然阅读这些毫无用处的养育技巧会令人沮丧,但更加危险的是,这些书籍压根儿都没想到要质疑“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当我们忽略检验养育目标时,那些只图强迫孩子听话的养育行为就变成了默认值。这意味着我们只是将焦点放在了自己图方便上,而非孩子的需求。
此类育儿指南还存在一个问题:其提供的大多数建议仅仅来源于作者当时的念头,并精挑细选一些案例来支持作者的观点。它们很少提及对其理念的科学研究。的确,你在自家附近的书店里可以逐一阅览整整一架子的育儿类书籍标题,却丝毫意识不到对于各类育儿手段已经有过大量的科学调查。
我发现有些读者十分怀疑“研究显示”某某事实这样的说法,对此我深表理解。首先,把这句话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