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第5/8 页)
并以提供新闻线索的名义,成功进入了办公楼。
“同志,您要提供什么线索啊?”接待他的是《我为改革建言献策》的专栏编辑。
狄思科就竹筒倒豆子似的,将自家两套房的纠纷跟记者同志说了。
专栏编辑原本对这小伙子的新闻线索,还抱有一定期待,毕竟没有两把刷子,也不会亲自跑到报社来献策。
可是,此时却越听越不对味,他急忙打断道:“这位狄同志,我只负责给改革献策的栏目,像这种处理纠纷之类的,不归我管!要不您去别处问问吧!”
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
“我就是来献策的呀!”狄思科端起水杯灌了一大口,“记者同志,您是常年跑新闻的,自然比我有见识。我们这个案件不是个例吧?这其中其实隐含着一个很大的漏洞,就是政策口径不统一呀!”
“有些历史遗留问题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咱们房管部门是不是可以本着尊重历史,考虑现实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落实私房政策!”
记者同志见他虽然年轻,但是说起话来居然一套一套的,推推鼻梁上的眼镜问:“那您有什么好的提议呢?”
“我觉得应该在房管所、区房管局和市房管局设立专职的业务口径员,负责专门掌握关于房屋登记的业务口径,最起码能够上下对口,对房产的历史信息查缺补漏……”
狄思科噼里啪啦把他最近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思考全倒干净了。
最后才说:“我原本是打算给房管局领导写信反映问题的,不过,我是咱们日报《我为改革建言献策》和《搞活经济100例》这两个栏目的忠实读者,以咱们日报的影响力,领导看到后一定会引起重视,这才厚着脸皮跑来了。”
记者同志感谢了他对本报的喜爱和信任,又问他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我不怕曝光个人信息,您要是采用了我这条线索,可以将我的姓名地址公布出来。以便有关部门的同志向我核实情况。”
记者同志点点头,客气地将这位热心市民狄同学送出了门。
狄思科私以为,不能将希望全都寄托在日报社身上,应该跟于队长学习,多找几家媒体。
于是,他又如法炮制,跑去广播电台和另两家有此类专栏的报社,为他们提供了新闻线索。
*
尽人事听天命。
做完这些,狄思科就只能将房子的事情暂时放下了。
他已经接到了通知,健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