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2/5 页)
之后就不知不觉收养了一群,院子扩建了好几次,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院。
虞蓉会收养这些孩子也不全是善心发作,每个孩子都很可怜,但如果光靠善心又能支撑多久,她自认不是那种无私奉献的大善人。
一开始她确实是动了恻隐之心,看到一个孩子奄奄一息的躺在地上若是就这样毫不留情的转头就走,以后大概都要受到良心的谴责,所以把孩子抱了回去。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也可能是弃猫效应,孩子被治好之后表现的格外懂事听话,生怕被再次遗弃了,努力寻找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不但鞍前马后的洒扫侍奉,还主动照看虞蓉种在地里的庄稼,估计是从小耳濡目染,做的有模有样。起的比虞蓉早,睡得比虞蓉晚,努力展现出自己的作用,证明自己不是没用的人。
第二个抱回来的孩子比第一个更加拼命,伤还没好就想干活儿。
之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收养的孩子皆是如此,很勤奋,很努力,成功让虞蓉成了孤儿院里最懒最悠闲的人,她这个因为环境的缘故被迫奋起的生活废终于解脱了,这些孩子照顾起她,比她自己照顾自己还要精心认真。于是,为了扞卫大人的尊严,虞蓉决定发挥自己的长处,定时抽空给孩子们上课。
除此之外,收养这些孩子们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语言方面的。虞蓉不会这边的语言,因为存在语言屏障,加上发现这里是古代社会,所以她放弃了融入当地的打算,自己一人在深山老林里隐居,人心最难测,她就不挑战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底层人民能有多么可怕了,也不挑战自己跟当地土著有多么的格格不入。收养了孩子之后,平日里就需要沟通,从一开始两人都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到后面可以简单沟通,再到能够流利对话,对双方都是个收获。孩子再怎么早熟,相对于大人来说都比较单纯,不会有太多乱七八糟的想法,也省去了一些有的没的麻烦,再者,人是群居动物,有孩子们做伴,其实挺好。
虞蓉拿着扇子一边给自己扇风,一边看着房间外面的院子,心里怀念感叹已经成为过去式的现代生活。
这时,脚踩在抄手游廊上走过来的声音由远而近,不一会儿便来到虞蓉的房间门口,是个十岁的男孩,对方恭敬的跪坐下来,一板一眼的像个小老头,说:“蓉老师,有客人拜访。”
虞蓉惊讶了,手里正在扇风的扇子不由自主停下来,下意识问了一声:“是谁?”
“有两个人,自称是镜的长辈,专门为了感谢蓉老师前些日子救了镜一命来感谢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